• 安徽科技报旗下新闻网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本站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281 2878
  • 安徽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首页
  • 新闻
  • 名企
  • 专题
  • 小记者
  • 名家
  • 文化
  • 品牌
  • 县区
  • 金融
  • 政务
  • 健康
  • 房产
  • 更多
  • 返回主站
  • 您的位置:安徽科技新闻网 > 六安频道 > 文化 > 内容页

    水果的故事:它们都是有来头、有背景的

    来源:安徽科技新闻网 责编:徐峥龙 发布:2023-11-13 11:11:59 0

    我们经常吃水果,可是,这些水果的名称,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每一个水果背后,都有一个你想像不到的故事。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水果。

    我国是橘子原产地。橘子在荷兰、德国都还被称为“中国苹果”.

    橘子,也被写成桔子,都是可以的。在古代两者是有区别的,桔读jie二声,橘读ju二声,两者既不同音,也不同物。桔指中药桔梗,橘则专指水果橘子。

    《说文解字》:橘“果。出江南。从木矞聲。居聿切。”《说文》指出橘字为“矞”(音玉)声,那么“矞”又是什么呢?

    《辞海》:矞通霱,即霱云,指彩色的云。左思《魏都赋》:“矞云翔龙”李善注:“矞云者,外赤内靑也”。董仲舒《雨雹对》:“云则五色而为庆,三色而成矞。”

    李、董关于“矞”的解释虽有不同,但都一致认为是彩色的云。橘之所以橘名之,是因为橘子成熟的果实,橘皮为红色,橘瓣为黄色,像赤黄杂驳的彩云,因此取名为“橘”。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指出:“橘从矞,谐声也。五色为庆,二色为矞。矞云外赤内黄,非烟非雾,郁郁纷纷之象。橘实外赤内黄,剖之香雾纷郁,有似乎矞云,又取此意也。”

    矞云是彩云,古人以为祥瑞之征,所以,橘又有吉利之喻。故“橘”也以“桔”代之。今人桔、橘通用。

    橙子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以其果皮含有芳香气味,古人常用作薰香。

    《说文解字》:“橙,橘属。从木登声,丈庚切”

    《埤雅》:“柚属,柚皮极苦,不可向口,皮甘者乃橙尔。橙可登而成之,故字从登”

    《尔雅》:“登,升也。”

    由上述文献可知,柚皮味苦,不可食用。橙皮则甘甜。橙树高,登梯方可采得,所以名之曰橙。这一点在《本草纲目》中也可以得到佐证。

    《本草》李时珍曰“按《事类合璧》云:橙树高,枝叶不甚类橘,亦有刺……香气馥郁,其皮可以熏衣。”

    别称文旦、香栾、朱栾

    时珍曰:“柚,色油然,其状如卣,故名。”卣,读作“有”,是中国先秦时期酒器,外观上,大部分是圆形或椭圆形。李时珍认为柚子果皮光滑如油,果形似卣,所以把这种水果叫柚子。

    文旦。文指色彩,旦是初升的太阳,从此处引申为圆形。至于柚子又叫朱栾、香栾,李时珍也有明确的说法。

    “其大者谓之朱栾,亦取团栾之象。最大者谓之香栾。”团栾,意为圆貌。亦可指圆月。所以又把柚子叫朱栾、香栾。

    也叫木奴。木奴是以柑橘树拟人,一棵树就象一个可供驱使聚财的奴仆,且不费衣食。后以木奴指柑橘或果实。贾思勰《齐民要术》:“木奴千,无凶年。盖言果实可以市易五谷也。”意思是说,木奴可以换取五谷,种木奴千株就可以没有饥年了。

    柑和橘相似,都是柑橘属的宽皮柑桔类,易被混淆,但柑一般比橘大,比柚小,圆形,皮比橘厚,剥皮比橙子容易。种子大多为白色。柑味道较甜,能治胃肠中热,并可利尿。

    李时珍《本草纲目•柑》引马志:“柑未经霜时犹酸,霜后甚甜,故名柑子。”由此可知,柑子比橘子糖分更大,更为香甜。

    老实说,吃了这么多年柑橘类水果,可一直到现在,我也分不清橘、柚、柑、橙之间有什么区别。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是这样区分的:“橘实小,其瓣味微酢(通醋),其皮薄而红,味辛而苦。柑大于橘,其瓣味甘,其皮稍浓而黄,味辛而甘。柚大小皆如橙,其瓣味酢,其皮最浓而黄,味甘而不甚辛。如此分之,即不误矣。”

    杏原产中国,别名甜梅。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夏小正》记载:“四月,囿有见杏。”可见杏的栽培,古已有之。《食经》说:"味酸,太热","不可多食,生痈疖,伤筋骨。”所以民间有 “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的说法。

    杏何以为“杏”字?李时珍:“杏字篆文象子在木枝之形。或云从口及从可者,并非也。”按李时珍的说法杏字的篆书写法就是杏果挂在杏枝上的形象,有人说杏味可口,故从木从口,并非如此。

    《江南录》云:“杨行密改杏名甜梅。”

    我国栽培杏树早,杏与古人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杏文化。

    杏林三国时,神医董奉(与张仲景、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悬壶济世,看病不取酬劳,只要在门前山坡上种五棵杏树即可,由于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远近患者纷纷前来求治,数年之间就种植了万余株杏树,成为一遍杏林。《寰宇记》云:“钟离(今安徽凤阳境内)县杏山,吴时董奉居于此,为人治病,惟令种杏五株,数年,杏至万株。”《凤阳县志》也载有,“杏山在府治南六十里,吴时董奉种杏于居,不数年,在他的住处又种植了十多万株杏树,至今在杏山还留有杏林遗迹。故“杏林”便成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

    杏坛《庄子》:“孔子游于缁帏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天圣二年(公元1024年)孔子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在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于是 ,“杏坛”,成为教育圣地的代名词

    中国是桃树的故乡。公元前十世纪左右,《诗经魏风》中就有“园有桃,其实之殽。”的句子。而《诗经》中,最广为人知关于桃的诗句,莫过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公元前十世纪《尔雅 释草》:“旄(音矛),冬桃;榹(音四),山桃。”

    关于桃的名字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文解字》:“果也。从木兆聲。徒刀切。”桃,是一种水果,形声字。从木从兆。兆字本意是古代占卜验吉凶时灼龟甲所形成的裂纹。如卜兆,指事物发生前的征候。桃子成果是中间有一道沟痕似裂纹,所以古人在造桃字时,从木从兆。

    二、《本草纲目》:“桃性早花,易植而子繁,故字从木、兆。十亿曰兆,言其多也。或云从兆谐声也”。按李时珍的说法:桃树易种植且结果较多,故从兆。关于“兆”究竟代表多大数目,今人有着诸多解释,但十亿为兆也确有出处。《五经算术》云:“十亿曰兆,十兆曰京也”。

    几千年来,桃木就有镇灾避邪之说。《荆楚岁时记》记载古人过年的习俗:“进椒柏酒,饮桃汤。”“贴画鸡戸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于是县官以腊除夕饰桃人。”说明南北朝时人过年时,要饮桃汤,插桃符,饰桃人的。我们今天贴的春联就是从古代的桃符演变而来的。

    樱桃

    樱桃在我国栽培也是古已有之。司马相如《上林赋》:“樱桃蒲陶,隐夫薁棣,答沓离支,罗乎后宫。”

    关于樱桃的名源,宋代药物学家寇宗奭是这样解释的。宗奭曰:“孟诜《本草》言:此乃樱,非桃也。虽非桃类,以其形肖桃,故曰樱桃,又何疑焉?”按寇宗奭的意思,樱桃乃樱属植物,果实似桃,虽然不是桃子,但形状太像桃子,所以叫樱桃,有什么好怀疑的呢?

    那么樱又作何解呢?樱即瘿,指机体组织受病原刺激后的局部增生。如木瘿,即树木外部隆起的瘤状物。树上的结疤也称为“瘿结”,生在树腰或树根处,是树木病态增生的结果。樱科植物树干上,尤其靠近根部,常见一块块深色的疤痕,似瘿结。樱桃树的植株上有一块块瘿结,果实似桃,故名之曰樱桃。

    樱桃之所以叫樱桃还有另外两种说法,也颇有道理。时珍曰︰“其颗如璎珠,故谓之樱。而许慎作莺桃,云莺所含食,故又曰含桃,亦通。”李时珍认为樱桃果晶莹剔透似璎珠,因而得名。许慎则认为果实为莺(黄鹂)所喜食,故得名莺桃,也叫含桃。

    榛子

    我国榛树果实的采集和利用有悠久的历史。在陕西省半坡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已经碳化的榛果和果壳,说明距今五、六千年前人类就已经采集榛子为食了。《诗经》中也有记载。《国风•邶风•简兮》:“山有榛,隰有苓。”

    榛果也是古代妇女送礼的必备之物。《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女贽不过榛、栗、枣。”《礼记•曲礼》:“妇人之挚,椇、榛、脯、脩、枣、栗”。椇,音举,一种味甜的干果。脯、脩,都是指干肉。古代妇女地位地下,所送之物较为低贱,说明榛果在此时已经是极为常见的之物了。

    榛的名源大致是这样来的。《礼记》郑玄注,“言关中甚多此果,关中,秦地也,榛之从秦,盖取此意”。

    另一种说法是榛果味美,无物可及。《康熙字典》:徐曰(徐道符,唐人,宗教哲学书籍《大六壬心境》作者):“今《九经》皆作榛,榛有臻至(谓极好;达到极点)之意。”

    李子

    李子亦多见于古代文献。说明李树已较早为先民们栽培。《尔雅》:“五沃之土,其木宜梅李。”《乐府诗集•古辞•君子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李子之所以叫李子的原因是李树易结实,所以从木从子。《尔雅翼》:“李乃木之多子者,故字从木子。”

    论及李子,自然让人想到“桃李”一词。

    据《韩诗外传》载:“魏文侯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去而北游。谓简主曰:“从今已后,吾不复树德于人矣。”简主曰:‘……夫春树桃李,夏得荫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得采其叶,秋得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的人。后丢官只身跑到北方,见到赵简子,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他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反倒要扎伤人。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像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ﻪ赵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被誉为:“桃李满天下”。

    梅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花果,已有三千多年的应用历史。《尚书ﻪ说命》 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礼记•内则》 载:“桃诸梅诸卵盐”。《诗经ﻪ周南》云:“摽有梅,其实七兮!”。在《秦风•终南》、《陈风•墓门》、《曹风•鸤鸠》等诗篇中也都有关于梅的记载。上述文献的记载说明,古时梅子是代酪作为调味品的,是祭祀、烹调、馈赠等不可或缺少的东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引种驯化野梅使之成为家梅--果梅。

    《说文解字 》:“某,酸果也。从木从甘。古文槑。”

    《六书故》引李阳冰曰:“某,此正梅字也。”

    由此可知梅的古文写法是“某”或“槑”。为什么这么写?《本草》李时珍曰:“梅,古文作杲,像子在木上之形。梅乃杏类,故反杏为“杲”,书家讹为“某”,后作梅,从每,谐声也。”

    苹果

    从园艺学上来划分,苹果大致可以分为:“中国苹果”和“西洋苹果”大种类。十九世纪中叶,欧洲苹果入籍中国后,就逐渐代替中国的绵苹果。中国除原有苹果属树种外,作为经济栽培的苹果品种绝大部分都是从欧、美、日、苏等国引入的,称为西洋苹果。

    中国苹果,古谓之“柰”、“林檎”、“来檎”、“文林果”、“频婆”、“苹婆”等。

    柰也叫花红。又叫沙果(果熟时如豆沙)。

    林擒味道甘美,能招很多飞禽来林中栖落,所以叫林檎。来檎也是这个意思,来作动词,招来的意思。果子熟了招来禽鸟栖落,故一名来檎。《小知录》:“来禽,林檎也,味甘。北人呼为苹婆,即今苹果。”

    至今,日语中的“苹果”仍写作“林檎”。

    文林果。据记载,在唐高宗时,有个叫李谨的人将一株五色林檎献给高宗,高宗大喜,于是封李谨为“文林郎”,所以唐代以后也常将苹果称为文林郎果。简称文林果。

    频婆、苹婆。苹果是“苹婆果”的简称,“苹婆”起初写作“频婆”,而“频婆”又有过“平波”、“平坡”等同音异写。据清代翟灏《通俗编》中解释说古时称苹果为“频婆”,系来自梵语,是取自佛书中记载的音译名。因为是音译,还曾出现过“蘋婆”、“苹婆 ”或“萍婆”等相似音的记载。李时珍曰:“梵言谓之頻婆。”

    苹果的正式称谓始见于明代《学圃余疏》一书。《学圃余疏》:“北土之苹婆果,即花红一种之变也。吴地素无,近亦有移植之者,载北土以来,亦能花能果,形味俱减。然犹是奇物。”

    明代《群芳谱》:“苹果,出北地燕赵者犹佳,接用林檎体,树身耸直,叶青似林檎而大,果如梨而圆滑。生青,熟则半红半白或全红。光洁可爱,香闻数步,味甘松,未熟者食如棉絮,过熟又沙烂不堪食,唯八九分熟者最美。”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把苹果叫做柰,林檎、来檎,后佛教传入我国,依梵文音译将柰称作频婆(不同于现在南方的一种干果---频婆果),至于西洋苹果的传入,苹果名称已经传遍大江南北了。

    枣子,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已有四千多年的种植历史,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梅、杏、枣)之一。枣在我国先秦时,已经颇为常见。《诗经》中多处出现。《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的记载了。“八月剥枣”中的“剥”当“使之剥落”解。《 魏风 园有桃》中有“园有棘,其实之食。”《小雅 青蝇》中有“营营青蝇,止于棘。”《秦风 黄鸟》中有“交交黄鸟,止于棘。”棘,指的就是一种低矮的枣树,即酸枣。《尔雅释木》是中国第一部记录解释枣品种的书,其记录枣的品种已有壶枣、要枣、白枣、酸枣、齐枣、羊枣、大枣、填枣、苦枣、无实枣等十一种。

    枣字的繁体为:“棗”,有两个“朿”上下重叠而成。朿音次,即刺。枣树多刺且较棘树高,故重叠成字。棘树低矮丛生,故并叠成字。时珍曰:“按陆佃《埤雅》云:大曰枣,小曰棘。棘,酸枣也。枣性高,故重ﻪ; 棘性低,故并ﻪ。朿音次。枣、棘皆有刺针,会意也。”

    胡桃

    也叫羌桃、核桃。原产于西域羌胡之地故亦名羌桃、胡桃。核桃可食部分乃其果仁,藏于核。按李时珍的说法,羌地核、胡同音,所以也可叫核桃。

    《本草纲目》颂曰:“此果本出羌胡,汉时张骞使西域始得种还,植之秦中,渐及东土,故名之。”

    时珍曰:“此果外有青皮肉包之,其形如桃,胡桃乃其核也。羌音呼核如胡,名或以此。

    或作核桃。”

    葡萄

    葡萄,我国古代曾叫“酺醄”、“葡桃”“蒲陶”等

    《本草纲目》中写道“葡萄:《汉书》作蒲桃,可造酒,人酺饮之,则陶然而醉,故有是名”。“酺”是聚饮的意思;“醄”是大醉的样子。葡萄之所以称之为葡萄,是因为这种水果酿成的酒能使人饮后陶然而醉,故借“酺”与“醄”两字,叫做葡萄。《汉书》:“张骞使西域还,始得此种”, 《史记大宛列传》也是认为葡萄自西域传入。

    其实,葡萄我国也是自古有之。只是葡萄的品种不同。我国土生葡萄不及西域葡萄果大味甜罢了。《诗经豳风 七月》:“六月食郁及薁”。郁:郁李。薁(yù):山葡萄。说明春秋以前,人们已经采食葡萄了。《唐本草》:“薁、山葡萄,并堪为酒。”《本草抬遗》:“薁,山蒲桃,斫断藤吹气出一头如通草。”《本草纲目》中更是明确指出:“《汉书》言张骞使西域还,始得此种,而《神农本草》已有葡萄,则汉前陇西旧有,但未入关耳。”明人李日华著《紫桃轩杂缀》也指出葡萄:“神农九草之一,中土久有,不俟博望(张骞)从西域带来也”。

    荔枝

    荔枝属于典型的南方水果,相对于政治、文化中心偏北的古代中国应该是罕见之物。

    据《南方草木状》记载:“《三辅黄图》曰:汉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建扶荔宫。扶荔者,以荔枝得名也。自交趾移植百株于庭,无一生者,连年移植不息。后数岁,偶一株稍茂,然终无华实,帝亦珍惜之。一旦忽萎死,守吏坐诛死者数十,遂不复茂矣。”汉武帝从越南移植百株荔枝至长安,并命名一座宫殿,且屡种不活,偶活一株也是既不开花又不结实,即使如此,树死,仍有数十人为此殒命,足见武帝的暴虐,也足证荔枝在当时的珍贵。《南方草木状》同时记载:“其实则岁贡焉,邮传者疲毙于道,极为民生之患。”由此可见,汉武帝对荔枝得喜爱也绝不逊于杨贵妃。

    荔枝在汉代被称为“离支”。司马相如《上林赋》:“答沓离支,罗乎后宫”。何以名之“离支”?李时珍《本草纲目》:“离枝ﻪ颂曰:按:朱应《扶南记》云: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斧,劙取其枝,故以为名。时珍曰:司马相如《上林赋》作离支。按:白居易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

    《本草纲目》分别记录了两种说法。一种是北宋著名药物学家苏颂的观点:摘果时,果实必须从枝上用刀割取,劙音离,意,割、劈。“劙取其枝”,故曰离支。另一种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观点:荔枝果实易腐,离开树枝,一天即变色,三天即变味,所以叫离支。支即枝。今写作荔枝。

    榴莲

    相传明朝郑和率船队三下南洋,出海时间太长,船员们思乡心切,乡愁浓郁,归心似箭。某日,郑和发现一种奇异果子,就带回与大伙一起品尝,许多船员吃后对这种水果称赞不已,思乡的念头竟一时淡化了。有人问郑和,这种果子叫什么名字,他随口答到:“流连”,取对祖国大陆“流连忘返”之意,寄托思乡之情。榴莲与流连同音,后来人们就将它称为“榴莲”。

    这种传说虽美好,然近似戏说,缺乏严谨性。

    榴莲中的“榴”字本意为“瘤”。榴莲的果实不像一般水果生在枝头,大多从干上侧生花果,甚至从果树的根部生出花果。初生时,一个个花蕾像树木外部隆起的瘤状物。榴莲花谢成果时,果实上长满了刺,犹如水生植物鸡头莲的果实。明白了吧,榴莲果似瘤似莲(鸡头)故名榴莲。

    梨。

    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水果。我国也是自古有之。《诗经秦风 晨风》:“山有苞棣,隰有树檖”。毛苌注云:檖一名赤罗,一名山梨,一名梨树。说明梨两千多年前已为先民们所认识。

    《本草纲目》:“震亨曰∶梨者,利也。其性下行流利也。ﻪ弘景曰∶梨种殊多ﻪ,并皆冷利,多食损人。”按本草的说法,梨之所以叫梨皆源于“利”。中医中对“利”是这样解释的:“利指运动的状态。下利是一种疾病的运动状态,即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水泻样便,多为寒湿之邪引起。既有外感也可内生。”

    梨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适用于热病伤津烦渴、消渴症、热咳、痰热惊狂、噎膈、口渴失音、眼赤肿痛、消化不良。梨不应与螃蟹同吃,以防引起腹泻。因梨味甘,微酸,性寒,而蟹味咸,性寒,具有微毒。二者皆为冷利之品,同食伤肠胃。

    梨得名于梨子的性寒、清热、润燥的药性。

    柿子

    《说文解字》:“赤实果。从木市声。鉏里切。”柿子在《说文》中被叫做“赤实果”,段玉裁注:“言果又言实者、实谓其中也。赤中、与外同色惟”。段玉裁认为之所以叫“赤实果”是因为柿子成熟时呈红色,且果肉充实,表里同色。内外同为赤色的只有。,鉏里切。亦写作“枾”,俗作杮。现在写作“柿”。但现在的这个“杮”字,原音肺,是俗称刨花为“木杮”的“杮”字,后来代替了“枾”字,即今柿字。从最初的“”到“枾”,再到“杮”,再到“柿”,渐行渐远,阴差阳错,柿字已经远离初意,无形中为后人理解柿子的名源增加了难度。

    火龙果

    也叫红龙果、青龙果、仙蜜果。

    火龙果原产美洲,本是仙人掌的果实,后经改良成为人们喜爱的水果。我国台湾、福建、海南等省也有种植。

    火龙果名字中的“龙”字,因其外表肉质鳞片似蛟龙外鳞而得名。又称仙蜜果。“仙”表示为仙人掌科,“蜜”为赞美词而非蜜般浓甜。这样叫起来显得雅致一些。

    枇杷

    枇杷别名卢橘。苏轼《食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诗中的卢橘就是枇杷。

    《本草纲目》:“宗奭曰︰其叶形似琵琶,故名。”由此可见,枇杷得名于树叶像弹奏乐器琵琶。

    琵琶本作“批把”。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山楂

    鼠楂、猴楂、棠子、山里果、山里红。

    《本草纲目》:“山楂,味似楂子,故亦名楂。”那么楂子又是什么呢?时珍曰:“木瓜酸香而性脆。木桃酢(醋)涩而多渣,故谓之楂。”木桃是木瓜的一个品种,也叫狭叶木瓜、毛叶木瓜,可写成樝(音楂)子。必须申明这里的木瓜是指宣木瓜,不是南方常食用水果番木瓜。狭叶木瓜酸涩而多渣所以叫楂,山楂味道酷似楂(木瓜)所以名之曰山楂。

    鼠楂、猴楂,是说山里的老鼠、猴子喜食,故名鼠楂、猴楂。

    山楂又叫棠子,是因为此果盛产于古棠邑。古棠邑,今安徽滁州。《本草纲目》:“颂曰:棠子生滁州。”又云:“赤爪、棠、山楂,一物也。”

    至于为什么叫山里果、山里红就无需赘言了。

    石榴

    石榴是安石榴的简称,原产伊朗和阿富汗等中亚地区。西晋的陆机《与弟云书》云:“张骞为汉使外国十八年,得涂林。涂林,安石榴也。”明王象晋《群芳谱》记载:“石榴本出涂林安石国,汉张骞使西域,得其种以归。”。清陈淏子《花镜》云:“石榴真种自安石国,汉张骞带归,故名安石榴。”上述学者关于石榴种出安石国是一致的。不同在于,陆机认为涂林就是石榴,王象晋认为涂林是安石国的地名。安石国传统中被认为是安国和石国。约在今中亚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主要在今哈萨克斯坦境内。至于为什么称之为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解释的十分明确。“榴者,瘤也,丹实垂垂如赘瘤也。”这种来自安石国的水果极像一枚枚垂在枝头树瘤,所以叫石榴。(霍爱国)

    上一篇:

    时光深处古皖国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 时光深处古皖国
    安徽,简称皖,源于安徽境内春秋时有个古皖国。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清政府为减轻“繁冗吏事”,实为忌惮江南省强盛又是朱明老家,对江南省进行了拆分。设安徽(省名取当时安庆、徽州两府首字合成)、江苏
  • 可爱的孩子
    可爱的孩子
    暑假已经过了大半,新的学期又要开学了。想到上学期,我带一年级的情景,真是酸甜苦辣样样俱全。一年级孩子小,刚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切都还需要适应,这是学校里最让老师们头疼的年级。曾听过一个关于一年级老师
  • 顺应时代潮流 《国医》顺势而出
    近日,由国家一级作家、合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民盟安徽省直文化支部主委春桃著写的《国医》正式出版,这是一部令人关注的非虚构作品,更是一部反思中医百年坎坷历史,为中医振兴发展鼓与呼之作。作者笔下描绘:不世
  • 沪苏浙皖共签框架协议 合作探索新时代考古学
    近日,由沪苏浙皖四地文物局共同指导、上海博物馆策划主办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第二展“实证中国: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大展期间,上海市文物局、江苏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局、安徽
  • 画里呈坎
    画里呈坎
    6月28日清晨,在黄山市徽州区千年古村呈坎,永兴湖里盛放的荷花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宛如一盏盏宝莲灯点缀绿色的荷塘。粉红的荷花、碧绿的荷叶、泛舟的游人,与粉墙黛瓦的古民居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清新怡人的
  • 打造“书香政协” 助建“书香城市”
    “检察院一个很重要的职责是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相关的任务涉及到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支持督促适格主体依法行使公益诉权……”近日,芜湖市鸠江区蒹葭书苑正在进行一场有关“公益诉讼”的讲座,主讲人
  •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址举报
    本站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281 2878,感谢各位监督反馈。
    • 举报网址:https://www.ahkjxww.com/liuanwenhua/21660.html
    • 广告 重复、旧闻 格式问题 低俗 标题夸张 与事实不符 疑似抄袭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