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科技报旗下新闻网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本站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281 2878
  • 安徽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当前位置:首页 > 视 点
    徽文化是华夏文明辉煌的地域实证,是传统中国鲜活的“全息”样本,应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源泉、美好安徽建设的丰厚滋养、强力推动发展的文化引擎——

    徽文化“上新”,追梦在徽州

    来源:安徽新闻网 责编:王雨若 发布:2023-11-14 15:11:23 0

    歙县汪满田村村民在表演有600年历史的非遗鱼灯。本报记者 潘 成 摄

    黟县宏村一角。本报记者 潘 成 摄

    山水天成,风景奇绝。信步走进一个村落,就会翻动一页历史;随处踩动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朝代。

    第十三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日前在黄山开幕。大批国际旅行商和嘉宾实地考察,仰看奇峰丛林叠翠,俯听古村细语河喧,饱览非遗争奇斗艳,感受嵌在原生态山水中的徽州千年文脉的“文化冲击”,对此赞不绝口。

    文化因赓续而繁荣兴盛,传统因创新而历久弥新。徽州文化,徽风皖韵的重要精华所在,安徽四海皆知的“金名片”,应当在千年不辍的传承、利用、创新中擦得更亮、焕发新彩,成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源泉、美好安徽建设的丰厚滋养、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引擎。

    汤显祖昔日慨叹: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今天的人们则期待,担当新的文化使命,赋能促发展,逐梦到“徽州”。

    理学为基

    徽州文化是一种融合文化

    漫步徽州,牌坊祠堂触目可及,书院深宅比比皆是。

    徽州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偏居深山一隅,却成就包罗万象、自成一体的文化系统, 在当代,有形无形的大量历史文化遗产,辉映名山秀水,分外璀璨夺目。

    地理上的古徽州,山地贫瘠,耕地甚少,按照农耕文明的逻辑,几近“蛮夷之地”。徽州的转折出现在西晋至北宋末期的三次“衣冠南渡”,大批中原世家大族为躲避战乱陆续迁入,以大山为屏障,开发山区农林,繁衍生息。

    南北大融合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带来了先进的耕读文化和社会治理智慧。开放、融合的徽州文化,在崇文重教传统的代代坚守中发扬光大。发轫、壮大于斯的新安理学,与山野乡民的勤朴坚韧、自强不息精神气质结合,形成独特文化基因,活化到徽州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之中,奠定了徽州文化强韧的精神基座。

    在徽州,凡事皆依《文公家礼》,凡书皆读朱子所注。从物态的祠堂、牌坊,到活态的礼仪、民俗,理学的优秀成分被徽州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就了人文徽州。

    徽州文化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依山傍水的村落选址布局,“四水归堂”的民居格局,和顺和美的村规民约……彰显“天人合一”、崇仁重义的宇宙观、社会观、价值观。而今,一个个千年古村升腾新的“烟火气”,蓬勃生长出“旅游+”“生态+”丰富业态和场景。大批中外游客走进徽州,一览奇绝山水,二品千年文脉,三享优美生态 。

    徽州文化为创新基层治理提供源头活水。在黟县西递村,村中有一座老宅侧门墙界后退了半米多,正屋的墙角被削去三分,门额上刻有“作退一步想”5个篆刻字,与正堂内一副“忍片刻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楹联相呼应,这里就是黄山市“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法的萌发地。

    如今,黄山市全域打造“作退一步想”工作室1100余个,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98%以上,成为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作退一步想” 促进一步和》入选“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优秀创新经验”。

    “历史上徽州的南北融合、人与自然融合,为当今生态文明时代推进徽州文化古今融合提供了参照和示范。”黄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建斌认为,徽州文化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着”的样本。应突出创意赋能,培育壮大全链条徽州文化产业,增强徽州文化的时尚感与流行度,让徽州文化在新时代更好赋能高质量发展。

    山水为家

    徽州文化是一种生活美学

    徽州文化包括徽商、徽剧、徽菜、徽州雕刻、徽州刻书、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等诸多方面,是古徽州区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走进经典徽菜的“百宝箱”——宣城市绩溪县,不论早市的“挞馃”“浇头面”、水馅包,还是正餐的“一品锅”、臭鳜鱼、刀板香,都让游人品出纯正徽州风味。这里,全县平均每10个劳动力中就有1名厨师,“金徽厨”成为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劳务品牌。

    徽菜,中国八大传统菜系中唯一以非省份名称命名的菜系,其烹饪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

    依托采自山林的丰富有机食材,徽州人用精细火工烹制一日三餐,在各类宗族祭祀礼仪中,品类日趋讲究和丰盛。随着徽商影响力扩散,徽菜名扬四海。早期的徽菜重油、重色,以求“厚重”之味。在新安理学的影响之下,口味开始趋于中正平和。比如祁门“中和汤”原名“中河汤”,改名后,在自然属性之上附加上文化属性,佐证了徽州文化发展中的理性自觉之变。

    自唐代以来一千余年,徽州“一州六县”或“一府六县”格局,形成了稳定的地域空间和传承谱系。徽州人把生活、起居、商业、思考、人文、医药、读书、风俗等文化经典,以生活化的方式在徽州大地予以全景式展现。在这里,人们看见历史的美、生活的美、自然的美。

    “徽州文化是徽州先人的生存技能、生活智慧、审美追求、价值取向等结晶,扎根民间世代传承,既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生活美学。”省政府参事、安徽大学徽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刘伯山认为,徽州文化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堪称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地域性“百科全书”。这是徽学成为与藏学、敦煌学齐名的三大“显学”的根苗所在。

    “近年来,黄山市推动徽州文化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让徽州文化与时代气息交相辉映。”黄山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吴小胜介绍。

    黄山、宣城等徽州文化区域,将散落各地的古民居古建筑,打造成安放身心的乡村美学综合体、乡村艺术空间,通过艺术语言、时尚呈现,打造“非遗+”等更多潮流新玩法,增强徽州文化时尚感和流行度,推动山水年轻化、文化当代化、美食国际化。

    依托一个个“见人、见生活”的现代乡村聚落,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徽派古建、新安医学、徽菜产业、民宿产业和艺术经济……成为当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产业和富民支撑。去年,黄山市仅徽菜产业综合产值突破200亿元。

    商业为养

    徽州文化是一种发展智慧

    在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有这样一段话:“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徽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徽商在明清时期演绎了“无徽不成镇”的传奇。据史料记载,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到道光十年(1830年),徽商控制了全国财政的4/7。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皇帝在扬州天宁寺接见的16位商人之中,有14位就来自于徽州府。

    古代士、农、工、商四个社会阶层中,商人居最后。但在徽州,没有其他区域泾渭分明的等级差别。徽商的形成,既有徽州地理条件所迫,顾炎武说徽州“中家以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势其然也”;也有南北文化交融的基因,中原文化与山越文化交织融合,催生了商业与文化共荣共通,文雅之中透露刚健,传统之下尽显开放。

    徽商形成称雄商界四百多年的独特气象,还有一个奥秘是“贾而好儒”。

    受新安理学、宗族观念等儒家思想影响,在外闯荡的徽商相互扶持、克难克艰,吃苦耐劳、诚实守信。他们一手拿着《论语》,一手打着算盘,秉持着“以义为利”的理念,“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遍半禹内”,贸易无所不至。

    “将传统徽商义利兼顾、以义为利的价值观赋予时代内涵,可以塑造当代商业文化价值观。”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晓光表示。黄山市工商联党组书记吴立民认为,充分挖掘和展示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让徽州文化融入当今时代、映照美好生活,将在文化强省建设中贡献更加强大的徽州文化力量。

    “鼓励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的协同创新发展,应成为今后徽州文化研究、保护、利用的主流。”周晓光建议,设立徽州文化保护和利用专项基金,助力徽州文化研究、传播和传承创新实践项目;切实加强国内唯一的跨省域“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将建设方案落到实处。(吴江海 吴晓征)

      手机扫一扫也能查看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址举报
      本站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281 2878,感谢各位监督反馈。
      • 举报网址:https://www.ahkjxww.com/shidian/21746.html
      • 广告 重复、旧闻 格式问题 低俗 标题夸张 与事实不符 疑似抄袭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