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技已成为安徽科创的一张“金名片”。而谈及量子,就必须要提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7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到合肥。50多年来,从“墨子号”到“九章”,这所高校扎根安徽这片“创新沃土”,诞生数个“第一”的量子科技成果,成为勇攀科技高峰、勇闯科技无人区的先行者。
从前沿技术探索到产业落地应用,量子科技一路“开花结果”,它的发展历程也是安徽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成果涌现,彰显创新实力
9月20日,安徽大学传来好消息:该校自主研制的400系列稀释制冷机,自今年6月12日以来,已在国内某实验室实际使用中实现连续运行最低温度7.45毫开超过100天,创下国内最低温度最长时间运行纪录。
创新,是安徽最有优势、最宝贵的基因。充满想象力的“科技之花”,在安徽竞相绽放,其中离不开高校院所的入驻。
197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落户合肥,科创的种子就此埋下,一座城和一所高校的“双向奔赴”开启。
1978年,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合肥西郊董铺岛初具雏形,当时的名字是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如今,这座科学岛已有7个研究所,拥有30多个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以及10多个大型实验平台。已经建成并运行了两个国家大科学装置,分别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正在建设第三个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
高校院所的入驻,构筑了安徽的“创新宝库”。近年来,安徽持续在前沿科技和基础研究领域深耕,培育了一批战略科技力量,催生出一批“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量子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实现并跑、领跑。
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首颗量子微纳卫星“济南一号”等“国之重器”相继问世;成功研发“九章”“祖冲之”号系列量子计算原型机;“人造太阳”再创世界纪录,成功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等离子体运行403秒;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产生42.02万高斯(即42.02特斯拉)的稳态磁场,刷新世界纪录……一次又一次重大成果,一项又一项世界首个,彰显了安徽的创新实力。
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当前,安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显著增强,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建设全面起势。
数据是有力的佐证——2012年到2023年,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81.8亿元增至1152.5亿元,翻了4.1倍,由全国第14位升至第10位;研发投入强度从1.64%增至2.56%,由全国第10位升至第7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始终保持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34.8%提高至47.4%。
创新驱动,引领产业发展
在安徽,依托前沿科技成果优势,一批量子科技产品和量子科技企业在这里成长壮大。
2009年,发源于中国科大量子信息研究团队的国盾量子成立并入驻合肥高新区,成为我国最早探索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的企业之一。随后,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大学子带着量子科技成果,走出“象牙塔”,推动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聚焦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产业方向,安徽延伸布局量子产业,在合肥、芜湖、宿州等地涌现出一批技术领先的量子领军企业,并在合肥高新区初步形成了以“量子大道”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地。
目前,全省已经聚集量子产业上下游企业70余家,量子科技和产业发展已经达到全球整体并跑、部分领跑水平。
走“科创+产业”道路,安徽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聚焦我省高质量发展“最紧急、最紧迫”问题,部署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研发转化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以科技创新“领先一步”推动产业创新“领先一路”。
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建设行动、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规上制造业企业“两清零”行动“三大行动”,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大力培育企业创新主体、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着力培育量子信息未来产业、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培育新兴未来产业、推进“科大硅谷”建设,主动适应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要求。
2023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1.9万家,居全国第8位;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超2.7万家,居全国第7位,较上年提升2位。科创板上市企业达24家、独角兽(潜在)企业32家,均居全国第6位。
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安徽发展的引擎,那改革就是点燃发展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在安徽,科技创新重点领域改革逐步深化。2022年,我省开始在5家省属高校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2023年,试点单位扩展到106家,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进一步得到推广。
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魏宇学便是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受益者之一。在她看来,赋权改革对于科研人员来说是十分利好的,激发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热情,消除了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顾虑。
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以来,我省累计赋权成果已超800项,成果估值近5亿元,成立或入股的企业有80余家。
此外,我省还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券,推动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开展科研院所“综合授权+负面清单”改革试点指导,不断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活力动力。健全完善《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13项。全国首创将科技创新纳入省委季度“赛马”,推出市县创新指数进行常态化监测,有效激发各地各单位抓创新促发展。
更多的“安徽经验”正扩大声量。近年来,安徽打造的“人才团队+科技成果+政府参股+股权激励”模式等获国务院发文推广,“区域科创板”等入选全国推广改革经验。“科大硅谷”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成为“安徽改革”新名片,签约落地全球合伙人41家,建设海内外创新中心9家、新入驻科技型企业1400家、创新创业人才近万人。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站在新时代潮头,安徽必将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鹿嘉惠)
手机扫一扫也能查看
版权所有:安徽科技新闻网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Copyright © www.ahkj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34120220005 | 备案号:皖ICP备2022014116号-1 |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3351号
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281 2878、 举报邮箱:282894585@qq.com、 联系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248号交通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