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科技报旗下新闻网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本站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281 2878
  • 安徽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报道 > 选派干部在乡村

    “红色苏湾稻米之乡”

    ——记亳州市利辛县展沟镇苏湾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张津瑞
    来源:安徽科技报 责编:周雪晴 发布:2024-03-20 15:03:18 0

        亳州市利辛县展沟镇苏湾村驻村第一书记张津瑞(右一)在红色纪念馆讲解苏湾红色历史。

    从“千年古镇”到“展禽故里”,从“利凤路”到“坝子路”,沿着221乡道一路前行,两侧郁郁葱葱的树木在风中亲切地向过往行人打着招呼。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精神享受的追求也愈发强烈。利辛县委、县政府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兴业,不断挖掘当地丰富的历史资源与红色文化,在打造一批文化小镇、精品示范村的同时,也让更多群众享受到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其中,展沟镇苏湾村的变化最是引人注目。
      初来乍到,省厅来的“‘辛’青年”
      根据张津瑞(省公安厅选派驻展沟镇苏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回忆,2021年6月,他从合肥市来到展沟村,在行驶了近三个小时之后,终于来到苏湾村。下车之后,映入眼帘的是几间老旧房屋,一览无余,因为在道路旁边,来往车辆频繁,扬尘较多。与周边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欢迎队伍笑意盎然,在打量他的同时,目光中自然流露出欣喜之色。后来他才知道,当时苏湾刚摘掉“贫困村”的帽子,正鼓足干劲致力于摘掉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帽子,听说上级派了一个省厅来的第一书记帮扶他们,亲眼所见之后又确认了是一名“当打之年”的青年,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关爱,自然对他是格外满意,也对他的到来别样欢迎。
      在与村“两委”班子简单交流之后,张津瑞的驻村生涯正式开始,他与苏湾的故事也落笔开篇。从省公安厅到基层党组织,从合肥“大城市”到苏湾“小村落”,张津瑞在苏湾村既是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又是村里唯一的驻村工作队队员。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服务办事的职责从他来到的第一天,就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上,表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之中。
      “苏湾现在刚摘掉‘贫困’的帽子,当前首要任务是要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牢牢守护好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这项工作我觉得可以和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结合起来推进。”在与苏湾村“两委”干部交谈中,张津瑞提出了他的观点。
      通过与村干部的交谈,张津瑞感受到他们对摆脱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渴望,而在走访调研中,他又发现群众最关心的是如何增收致富,最抵触的是出现返贫现象。经过深思熟虑,他认识到干部同群众的目前说起来不同,但其本质完全是相同的,不能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群众返贫致贫现象层出不穷,就永远不可能摘掉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的“帽子”;没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领导群众,增收致富注定不能广泛惠及群众,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到群众家中看一看;你一语,我一言,不如到田间地头转一转。”对于苏湾村“两委”干部来说,这句话在他们耳边响起千万遍,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张津瑞只好让村干部带着他到田间地头站一站、转一转,到群众家中坐一坐、看一看。
      “我刚来的时候就在想,怎么才能最快融入群众中去呢?那就是每次到田间地头,都带点乡土气息回来;每次去群众家中,都学两句乡土话语回来。”张津瑞说,“没用多长时间,大家都知道村里来了一个‘辛’青年咧”。
      乡里乡亲,群众口中“张书记” 

    融入乡村、融入群众,是张津瑞给自己定好的第一步工作,是干好选派驻村帮扶一切工作的前提。张津瑞深知,驻村帮扶的时间尤为珍贵,留给群众办事的、给村里办事的时间一刻也容不得肆意挥霍。
      “课本上说,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现在我们实现了全面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但必须注意到,贫困不是绝对消失了。”在持之以恒的走访、摸排过程中,张津瑞发现,虽然苏湾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但脱贫返贫的风险依然存在,尤其是受疫情影响,个别脱贫户依然在逐渐逼近贫困线。针对这种情况,他与村“两委”深度磋商之后,决定主动出击、化解风险。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想在根本上解决返贫风险,关键还是要在稳就业上下功夫。”为此,张津瑞一方面和苏湾村“两委”干部通过摸排,筛选重点监测对象,开发护林员、保洁员、光伏电站管护员等公益性岗位进行就业兜底性安置;另一方面积极与省公安厅联系,在他的努力下,省公安厅为苏湾村提供了一批对口岗位帮扶,有力解决了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就业问题。截至目前,已安置脱贫人口、监测对象29人,输送苏湾村青年到合肥务工12人次。
      “村室是村党组织的形象,是组织活动的阵地,一定要建好建强,更好地引领群众、服务群众”。针对旧村室阵地作用不显、为民服务不便的问题,张津瑞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利用“丰庄小学”闲置校舍,改造新建村室900余平方,为方便群众日常文化娱乐,又在村室前改造村民活动广场2个,共计3000余平方。
      “我们老百姓说的话,张书记都记在心里。”提起张津瑞,村民情不自禁竖起了大拇指。新村室修建好后,有的群众对他说:“张书记,这门口这么大地方,不弄点啥可惜了。”群众的意见,一定要事事放在心上、时时不忘,通过分析和会议研究,张津瑞带领村“两委”在村室门前修建了一座篮球场,日暮时分,散学归来的青少年让这座“新生”村室更添青春气息。
      在张津瑞和村“两委”的期待目光里,苏湾村顺利通过了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验收,摘掉了“软弱涣散”的帽子。
      红色苏湾,十里八村“设计师”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驻村以来,张津瑞带领村“两委”班子新修道路43条,持续推进道路量化、硬化,大大方便了群众出行。但张津瑞深知,驻村帮扶不是永远在村里帮扶,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紧紧把村民群众团结在村党组织的周围,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方能不断前进,最终实现全面振兴。至于如何团结群众、凝聚民心、汇集民智,他认为在苏湾这片土地,文化的力量可以大做文章。
      苏湾村,位于利辛县展沟镇东北部,地势低洼,被称为亳州市的“锅底”,在这里,有着令人难忘的抗洪岁月,也是解放战争烈士长眠之地。走访中张津瑞发现,苏湾群众对于抗洪历史有着特殊的情感,通过倾听群众心声和查阅历史资料,他决心要把苏湾村特有的抗洪文化发扬起来,修建一座抗洪纪念馆,用抗洪情怀凝聚人心、推动发展。
      “提出这个想法的同时,预想中的一片喝好没有出现,反而引来群众质疑,这是我无论是如何也没有想到的。”张津瑞对此十分困惑,通过询问分析,他发现群众的质疑,主要在于“钱从何处出”和“干砸了谁承担”这两个方面。群众的质疑声不绝于耳,在他的脑海里不停浮现干部群众与洪水英勇斗争的画面,要让群众对抗洪历史念念不忘、引以为豪,这更加坚定了他要把苏湾人民与天奋斗的精气神找回来,发扬起来的信念。
      历史资料亲自收集、核查,规划亲自参与设计,选址建设亲自操盘,张津瑞处处一马当先、马不停蹄,筹措资金180余万元,建成了抗洪纪念馆。一幅幅感人的抗洪图片,一段段动人的抗洪故事,在解说员的陈述与当地群众的回忆中,那段难忘的抗洪岁月再次浮现于面前。当年苏湾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取得了抗洪胜利,如今必然也能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乡村振兴。
      抗洪纪念馆建设取得成功之后,张津瑞并未放下他的“苏湾规划设计图”,继续深挖苏湾红色历史和传统文化,修缮苏湾烈士陵园,修建廉政教育馆、民俗文化馆、研学馆等,构建了“四馆一园”红色旅游区。2022年11月份,苏湾烈士陵园被授予亳州市第三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年以来,苏湾庄淮海战役遗址修复、红色栈道建设项目逐步推进。在张津瑞的设计中,未来的苏湾将充分结合红色文化与“旱改水”项目实施,打造“红色苏湾稻米之乡”品牌,为苏湾村乡村振兴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驻村工作队。

    手机扫一扫也能查看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网址举报
    本站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51-6281 2878,感谢各位监督反馈。
    • 举报网址:https://www.ahkjxww.com/xpgbzxc/29895.html
    • 广告 重复、旧闻 格式问题 低俗 标题夸张 与事实不符 疑似抄袭 其它